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招商引资 > 正文
    购物车
    0

    额敏概述----行政区划

    信息发布者:西郊社区
    2017-05-09 23:26:22    来源:额敏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   转载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10月1日,额敏同全国人民一道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1950年4月1日,改三区革命额敏县政府为额敏县人民政府,同时废除千户长制,在农区和牧区建立以劳动人民为基础的区、乡人民政府,全县共建5个区、31个乡和托里牧业中心区。第一区辖七个乡,机关驻地额敏镇;第二区辖四个乡24个自然村,机关驻地上户;第三区辖六个乡19个自然村,机关驻地乌什水;第四区辖六个乡,机关驻地满汉营(麦海因);第五区辖十一个乡,机关驻地玛热勒苏。1952年5月,托里牧业中心区从额敏划出,成立托里县。
        1954年全国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替以前的政治协商会议形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3月,额敏县人民政府改为额敏县人民委员会。
        1952年,依照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将第二区的4个乡和第五区的7个乡合并,成立额玛勒郭楞蒙古自治区,1956年成立额敏镇。1958年,额敏县同全国一样开展撤区建社工作,撤消区乡建置,建立红旗、东风、十月、胜利之光、突击、前进和团结7个人民公社,1959年撤消团结公社。1962年4月,“伊塔”事件波及额敏,大批边民去苏,一些基层组织瘫痪,为迅速恢复生产,同年10月,撤消了胜利之光人民公社,同时对各社场所辖区域作了部分调整,当时额敏县下辖5个人民公社。1976年12月增设二道桥公社。
        1978年,全县开展地名普查工作,东风公社更名为上户公社,十月公社更名为玉什喀拉苏公社,前进公社更名为杰勒阿尕什公社,突击更名为玛热勒苏公社,红旗公社更名为郊区公社。
        1984年,全县进行撤社建乡,全县建立郊区乡、上户乡、玛热勒苏乡、杰勒阿尕什乡、额玛勒郭楞蒙古乡、玉什喀拉苏乡、喀拉也木勒乡、霍吉尔特蒙古乡、二道桥乡、喇嘛昭共10个乡人民政府。到2005年全县    辖10乡1镇,6个农牧场。
     
        1、县城---额敏镇
        县政府驻地额敏镇(蒙古语称都鲁布津)座落在县境西部,额敏河两岸,东起良种场,西至郊区乡阿尔夏特村,南至玛热勒苏乡,北至郊区乡防洪大渠,面积为12平方公里,镇人民政府设在老街路。
    额敏镇历史悠久,公元1654年,准噶尔王统治额敏时期,蒙古军中特别顾问阿布都塔汗(维吾尔族)总管兵营,率领几千名官兵,修筑城墙,因城墙呈四方形,而得名都鲁布津。公元1764年,额敏镇划规蒙古族第八苏木;民国时隶属热阿玛赞孟别克(千户政区),三区革命时划属第一区,1950年归属额敏县人民政府第一区,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镇人民公社,辖一个街道办事处,4个街,6个生产大队和1个直属农场;1966年镇社分开,设镇人民委员会,撤销街道办事处,辖4个居委会,1983年定名额敏镇。
    额敏镇地处塔额盆地东部,海拔523.2米,地势平坦,额敏河从镇区流过,水清见底,两岸绿草如茵。
    额敏镇从1918年建县以来,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交通枢纽。
         2、郊区乡
        郊区乡位于县城北侧,东与加尔布拉克农场、良种场为邻,西和兵团农九师团结农场接壤,北到北干渠、吐尔滚大渠,南与二支河牧场相连,东西长15公里,南北长18公里,面积为325.4平方公里。
    乡政府驻地北郊村,距县城约1公里。
    1950年为第一区,1958年属红旗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建乡,全乡有27个行政村,由17个民族组成,2005年全乡总人口17976人,全乡有耕地16.93万亩,人均耕地9.7亩;草场83979亩,林地4245.7亩,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油菜、甜菜为主,近几年,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因地制宜的种植大棚蔬菜、打瓜、甜菜等经济作物。2005年全乡总产值24017万元,粮食总产24318吨,油料总产4819吨,年末牲畜存栏头数73277头(只)。农牧民人均收入4820元。
      
      3、上户乡
        上户乡位于县城东北部,东邻农九师一六九团,西接阔什比克良种场,南连也木勒牧场,北与农九师一六六、一六七、一六八等3个团场接壤,南北长25公里,东西长18公里,面积为397平方公里。上户乡辖境,民国时期属上户千户政区,三区革命时划属第二区,1950年为额敏县政府第二区,1958年撤区建东风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建乡,成立上户乡人民政府,政府驻地铁克普什村,距县城18公里,辖22个行政村,全乡12个民族。2005年全乡总人口11434人,全乡耕地面积16.31万亩,人均耕地14.5亩。该乡以农为主,农牧结合,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是县境主要产粮基地,有100多年的农耕历史,农田作业全部实现机械化,在土壤改良和科学种田上都走在全县的前列。2005年,全乡粮食总产12912吨,油料总产6020吨,总产值达7585.5万元,年末牲畜存栏头数51328头(只),农牧民人均收入4070元。

        4、玛热勒苏乡
        玛热勒苏乡位于县城东南部,东、南与地区种羊场、霍吉尔特蒙古乡为邻,西与二支河牧场相接,北与杰勒阿尕什、也木勒牧场搭界。东西长25公里,南北长20公里,面积290.67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玛热勒苏村,距县城7公里。
        玛热勒苏乡辖境清朝时为蒙古族第四苏木,三区革命时划归第五区,新中国成立后隶属额敏县人民政府第五区,1954年隶属额玛勒郭楞蒙古自治区,1958年属突击公社,1984年建立玛热勒苏乡人民政府。全乡辖20个村民委员会,居住着14个民族,2005年全乡总人口12205人。全乡耕地面积10.22万亩,人均耕地8.5亩,草场面积1739亩。
        该乡以农为主,农牧结合,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油菜、打瓜、甜菜等作物。2005年粮食总产3080吨,油料总产1121吨,总产值7118.79万元,年末牲畜存栏56700头(只),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063元。

        5、杰勒阿尕什乡
        杰勒阿尕什乡位于县城东北部,东依吾尔喀夏尔山,西邻也木勒牧场,南接玛热勒苏乡,北连额玛郭楞蒙古乡。东西长15公里,南北长7公里,总面积为88平方公里,政府驻地喀尔尕勒村,距县城27公里。
    杰勒阿尕什辖境清朝时隶属蒙古族第七苏木,1950年属第五区,1954年隶属额玛勒郭楞蒙古自治区,1958年建立前进人民公社,1978年更名为杰勒阿尕什公社,1984年成立杰勒阿尕什乡,辖17个行政村,全乡12个民族。2005年,全乡总人口10464人,耕地面积11.19万亩,人均耕地11.7亩,全乡有草场30万亩,林地645亩。该乡以农为主,农牧结合,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有大铁列克特河、喀拉苏河、库铁什河、玉昆阿克苏河、喀拉也木勒河。该乡东依吾尔喀夏尔山,气候凉爽,水草旺盛,是优良的夏牧场,发展畜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该乡的东部、南部有煤、铁等矿物资源,还有贝母、天仙子、麻钱子、土大黄等药材资源。
    2005年该乡粮食总产8289吨,油料总产4323吨,总产值6736.54万元,年末牲畜存栏头数64681头(只),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190元。

        6、玉什喀拉苏乡
        玉什喀拉苏乡位于县城东北部,东西长16.5公里,南北长19.95公里,总面积为210.6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玉什喀拉苏村,距县城44公里。
        玉什喀拉苏乡辖境清时隶属于蒙古第六苏木,新中国成立后隶属县人民政府第三区,机关驻地乌什水,下辖6个乡;1958年建立十月公社,1962年“伊塔事件”后,部分生产队迁往加尔布拉克农场、团结农场及霍吉尔特蒙古乡。1964年,公社机关驻地由乌什水迁至玉什喀拉苏村。1984年12月,公社一、二、七生产大队从公社划出成立玉什喀拉苏乡,同时撤销生产大队建制,建立行政村。全乡辖14个行政村,12个民族,2005年全乡总人口8173人。
        该乡属半农半牧乡,全乡有耕地9.05万亩,草场3.1万亩,林地390亩,人均耕地8.8亩。该乡土地肥沃,是全县粮食的主要产地。2005年全乡粮食产量5451吨,油料总产476万吨,总产值2747万元,年末牲畜存栏头数37258头(只),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2756元。该乡哈萨克族民间歌手别尔得汗﹒阿拜曾于1959年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并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7、二道桥乡
        二道桥乡位于县城西南部,东邻玛热勒苏乡,西与塔城市、裕民县交界,北接二支河牧场,南抵乌舍特河与托里县相连,东西长25公里,南北长14公里,面积为350.4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库尔特村,距县城15公里。
        二道桥辖境清朝时隶属蒙古族第九苏木,1950年隶属额敏县人民政府第五区,1954年隶属额玛勒郭楞蒙古自治区第三乡,1958年划规突击公社,1960年从突击公社划出归属县外贸局食品公司红专牧场,1975年归反修牧场三大队。1976年12月建立二道桥人民公社,辖4个生产队和1个牧场,1984年政社分设,建立二道桥乡。该乡辖 5个行政村,全乡有五个民族,2005年全乡总人口2260人,全乡有耕地22370亩,人均耕地9.5亩,有草场19万亩。
        二道桥乡地处老风口风线区,冬春两季风沙甚大,冬季风速7—10级,自然环境恶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额敏县启动库尔特生态工程,进行全民动员,投资994.96万元,以三年的时间,从机关干部到企事业职工以及学校教师学生共同投入治理风沙的库尔图生态工程中,植树3640亩,修路15.6公里,打机井32眼,极大地改善了二道桥风区一带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环境。
        2005年全乡总产值891.2万元,粮食总产1324吨,油料总产345吨,年末牲畜存栏27725头(只),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598元。

        8、喀拉也木勒乡
    喀拉也木勒乡位于县城东北部,北邻兵团农九师一六五团、一六八团,西连玉什喀拉苏乡,东与南分别与海航山和吾尔喀夏尔山相接,东西长21公里,南北长12.6公里,总面积为132.3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喀拉也木勒村,距县城63公里。
        1984年由原玉什喀拉苏公社划出三、四、五、六4个生产大队成立喀拉也木勒乡。该乡辖13个行政村,全乡有4个民族,2005年全乡总人口7326人。
        该乡属半农半牧乡,全乡有耕地7.11万亩,人均耕地10.5亩,草场45万亩,东部、南部与海航山和吾尔咯夏尔山相连,形成肥沃的“三角地带”,土地肥沃,水源丰足。分布在海航山、霍吉尔特山上的18万亩草场泉水密布,牧草丰茂,是天然的好牧场。2005年,该乡粮食总产7446吨,油料总产1809吨,全乡总产值3002万元,年末牲畜存栏头数66741头(只),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685元。
        坐落在该乡东北部的海航山与喀拉也木勒河北岸吾尔喀夏尔山交界处的山坡上分布着数十处古岩画群,生动地记录着先民们在这一带生活所留下的痕迹。此外海航山风景优美,水草丰茂,气候宜人,夏秋间,漫山遍野山花烂漫,彩蝶飞舞,牛羊成群,蓝天白云,是一处很有潜力的旅游景区。
      
       9、喇嘛昭乡
        喇嘛昭乡位于县城东南部,东起布尔阔台河,西至玛依塔斯道班,南起喀拉苏河,北至吾尔喀夏尔山南麓。东西长32公里,南北长7公里,面积为204.4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柯尔克孜库热村,距县城72公里。
    喇嘛昭乡因喇嘛昭遗址而得名。1984年建乡,辖3个行政村。全乡有6个民族,2005年全乡总人口1874人。
    该乡属半农半牧乡,有耕地7124亩,人均耕地4亩。农作物主要有小麦、豌豆、油菜、马铃薯等。全乡有林地120亩,草场72万亩,主要分布在吾尔喀夏尔山与加依尔山的山间台地。该乡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乡煤矿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采,矿区位于柯尔克孜库热,煤层东西走向,煤质优良,有采煤井口五处,年生产原煤3万多吨,乡有中小学校两所,有卫生院一所,煤矿有俱乐部一处和图书阅览室一处。2005年全乡总产值378.48万元,粮食总产486吨,油料总产7吨,年末牲畜存栏头数23820头(只),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914元。

        10、额玛勒郭楞蒙古乡
        额玛勒郭楞蒙古乡位于县城东北部,东依吾尔喀夏尔山,西邻也木勒牧场,南起杰勒阿尕什乡,北至玉什喀拉苏乡。东西长19.2公里,南北长8.7公里,面积为122.9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恰尔格阿吉尔干村,距县城31.5公里。
        额玛勒郭楞蒙古乡是蒙古族较早的聚居地之一,1950年属人民政府第五区,1954年成立额玛郭楞蒙古自治区,1958年隶属前进公社,1984年由杰勒阿尕什公社划出五、六两个大队成立额玛勒郭楞蒙古乡。该乡辖9个行政村,全乡有9个民族,2005年全乡总人口4420人。
        该乡属半农半牧区,全乡有耕地31700亩,人均7.3亩,,有草场26万亩,农业种植主要有小麦、玉米、油菜、葵花、甜菜等。2005年,全乡总产值2515万元,粮食总产2491吨,油料总产1146吨,年末牲畜存栏头数22365头(只),农牧民人均收入4022元。该乡东部的吾尔喀夏尔山区有煤、铁等矿物资源,还有贝母、土大黄等药材资源。

        11、霍吉尔特蒙古乡
        霍吉尔特蒙古乡位于县城东南部,地处吾尔喀夏尔山南麓,东邻塔城地区种羊场,西与北接玛热勒苏乡,南至杰勒喀拉山下赛马路。东西长13公里,南北长12.5公里,面积为683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霍吉尔特村,距县城23公里。
        该乡是库鲁木苏察哈尔蒙古族最早的聚居地,清代隶属于蒙古族第九苏木,1950年隶属县人民政府第五区,1954年属额玛勒郭楞蒙古自治区第六乡,1958年属突击公社幸福之花大队,1966年划归地区种羊场代管,1975年7月和突击公社照耀大队、幸福之花等4个大队合并成立库鲁木苏公社,1984年撤社建乡,成立霍吉尔特蒙古乡。该乡辖 6个行政村,全乡有9个民族,2005年,全乡总人口5005人,其中蒙古族473人。
        该乡经济以农业为主,农牧结合,全乡耕地面积26595亩,人均7.4亩;草场86.7万亩,耕地255亩。农业种植主要有小麦、玉米、红花、甜菜等,农田灌溉有霍玉萨拉格勒河、京什克苏河、铁尔木尔滚河、博拉特滚河、霍吉尔特河等5条河流。牧场主要在吾尔喀夏尔山南麓,面积约86.7平方公里。2005年,全乡总产值1191万元,粮食总产1392吨,油料总产390吨,年末牲畜存栏头数24002头(只),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597元。
    该乡吾尔喀夏尔山南麓的山坡上有贝母、百合、党参、山楂等药材资源。 
      
      12、加尔布拉克农场
        加尔布拉克农场位于县城东北部,东邻良种场,西、南与郊区乡为邻,北以北干渠为界和上户乡接壤,东西长5.5公里,南北长8.5公里,面积为49.9平方公里,场部驻地酒花村,距县城8公里。
        该场始建于1956年3月,当时称实验站,站址设在玛热勒苏乡,直属自治区农业厅,1958年搬迁到现址。1965年更名为示范农场,为地方国营农场,隶属额敏县。1983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加尔布拉克农场。辖4个自然村,全场有8个民族,2005年全乡总人口2860人。
        全场有耕地39517万亩,人均12.5亩;草场12.6万亩,林地930亩。经济以农为主,多种经营。建场以来,该场开垦荒地,规划条田,植树造林,先后修建配套机井27眼,基本实现了旱涝保收,成为全县农田林网化的典型。
        场部有卫生院1所,文化室1处。2005年,全场粮食总产2275吨,油料总产1123吨,年末牲畜存栏头数17532头(只),农牧民人均收入4212元。

        13、二支河牧场
        二支河牧场位于县城西南部,阿克苏河与玛热勒苏河交汇处,东与玛热勒苏乡为邻,西、南与二道桥乡相接,北至郊区乡,东西长5.64公里,南北长10.2公里,面积为27平方公里。场部驻地二支河村,距县城5公里。
        该场于1954年建立,当时名称为经济羊场,场部设在城区,属地方国营企业,隶属县人民政府。1959年迁至达因苏,1962年从达因苏迁至二支河,1965年更名为反修牧场,1982年改称为二支河牧场。该场辖 5个自然村,全场7个民族,2005年全场总人口5177人。
        该场属国营牧场,以牧为主,自负盈亏,担负着改良、培育各类牲畜优良品种的任务。1958年被评为自治区牧业先进单位。
        该场有耕地4.5万亩,人均8.9亩;草场89万亩。2005年全场粮食产量2425吨,油料64吨,年末牲畜存栏头数69888头(只),农牧民人均收入2610元。

        14、良种场
        阔什比克良种场位于县城东北部,东与上户乡、也木勒牧场为邻,西与加尔布拉克农场、郊区乡相接,南至额敏河,北至北干渠,东西长5公里,南北长11.4公里,面积为44.3平方公里。场部驻地阿亚克上户村,距县城8公里。
        该场辖境清朝时属蒙古族第三苏木,1952年属县政府第二区二乡,1958年属东风公社,1959年隶属农九师三管处三分场,1962年从三分场划出成立额敏县城机关农场,1974年属东风公社六大队,1982年从东风公社划出成立额敏县阔什比克良种场。该场有9个民族,居住在阿亚克上户、阔什比克、别斯塔勒、加勒格孜塔勒、吾尔塔上户、哈萨克拜、萨尔特哈力塔木、百户村8个自然村,2005年该场总人口为3111人。
        该场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有耕地37002亩,人均12.8亩,有草场3000亩,林地345亩。2005年全场粮食总产2275吨,油料产量1123吨,年末牲畜存栏头数17532头(只),农牧民人均收入4212元。

        15、也木勒牧场
        也木勒牧场位于县城东部,东邻杰勒阿尕什乡,西接郊区乡,南至玛热勒苏乡,北到额敏河与郊区乡、良种场、上户乡隔河相望,东北部至额敏水库。东西长6.75公里,南北长5.25公里,面积为74.25平方公里。场部驻地也木勒村,距县城5公里。
        1959年3月,由曙光、红星、洪流3个小牧场联合组成红星牧场,隶属县政府,为公私合营企业,场部驻地京什克阿克苏村。1966年场部迁至也木勒村,1983年,牧场由公私合营企业改为国营企业,并改称为也木勒牧场。全场6个自然村,居住着9个民族,2005年牧场总人口7445人。
        该场以牧业为主,并兼营农业。牧业依靠天然草场,牧民随季节游动放牧,牧场总面积为820平方公里,春秋牧场分布在吾尔喀夏尔山西北山麓,夏牧场分布在吾尔喀夏尔山中部,气候凉爽,水草丰茂,是全县著名的草甸草场,面积为30平方公里。冬牧场分布在加依尔山中部(托里县境),气候温和,少雪,利于牲畜越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牧场推行“包群到户”生产责任制,畜牧业有较快发展,近几年县上加大了牧民定居半定居步伐,改变了传统逐水草而居的放牧方式,使牧民生活得到了保障和提高。
        在发展牧业的同时,该牧场也注意发展农业及其他事业。全场有耕地30385亩,人均4.3亩;草场120万亩。2005年全场粮食总产1627吨,油料总产1075吨,年末牲畜存栏头数82620头(只),农牧民人均收入2439元。

       16、萨尔也木勒牧场
        萨尔也木勒牧场位于县城东北部,东邻玉什喀拉苏乡,西接上户乡和兵团农九师一六九团场,南至额玛勒郭楞蒙古乡,北至兵团农九师一六七团,东西长7公里,南北长9公里,面积45.9平方公里。场部驻地萨尔也木勒村,距县城37.5公里。
        该场于1957年开始筹建,由光明、自由、胜光、东方红4个小牧场组合,于1960年正式成立卫星牧场。属“公私合营,自负盈亏”的合作的经济体制,场部驻地喀拉尕什库热村。1978年迁至萨尔也木勒,1982年改称萨尔也木勒牧场,1983年该牧场由公私合营改为国营企业。全场9个民族,辖4个自然村,2005年全场总人口4157人。
        该场以牧业为主,兼营农业,全场有耕地7370亩,人均1.8亩;林地210亩,牧场78万亩。牧业随季节游动放牧,春秋牧场主要分布在塔尔巴哈台山,库斯特河两岸及吾尔喀夏尔山的铁列克特,阿克布拉克等处;夏季牧场分布在吾尔喀夏尔山的克孜勒苏、库尔迪尼苏、孟琼库尔等处;冬牧场分布在玛依尔山(托里县境)的喇巴、阔克布拉克、克孜勒阔开依等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场落实“包畜到户、超产归己”的生产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牧工的积极性。重视发展基本设施的建设,陆续修建了配种站、药浴池、剪毛场、接羔圈、奶油分离机等,积极发展饲料基地,推行牧民定居半定居工程。2005年全场粮食总产331吨,油料总产68吨,年末牲畜存栏头数91129头(只),农牧民人均收入1815元。

       17、吾宗布拉克牧场
        吾宗布拉克牧场于1986年建场,场部设在桥南村,该场有草场55万亩。2005年全场总人口881人,全场牲畜存栏头数27980头(只)。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